后疫情时代北美升学 Guidebook [大量干货、]
写在前面
作为校内认知范围内少有的本科毕业 gap 再申请上岸的 PhD applicant,笔者在连续两个申请季中积攒了许多失败与成功的经验。作为一名涉及了美博、美硕、港博、港硕、新硕的 AI + Biomedical 交叉学科选手,我在申请季中饱受了前人相似案例不足与信息检索困难的苦恼。因此在上岸后的今天也想把自己过往两年的经历分享出来,希望能对广大学弟学妹的申请有所帮助。
虽然在申请过程中我受到了飞跃手册上许多不同专业优秀学长学姐的启发,但由于海外直博方向的分享帖子普遍年代较为久远,小部分内容已于我观测到近几年的趋势变化略有脱轨(大家越来越卷导致 bar 水涨船高)同时,在比大家略长的申请季中我也几乎经历了和申请有关的全部问题:诸如「雅思申美行不行」、「找中介还是 diy」、「推荐信怎么要怎么写」、「暑研/RA 项目怎么选择」等等,也寻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希望我的经历可以对正焦虑申请的你提供一份参考,也可以为还没有决定毕业目标的你提供一份手把手、事无巨细的方法论指导 😃
本文以美国 PhD 申请分享为主,但其中的部分思路是所有海外申请所共通的。为了解决大家苦于南科大每年外申数据太少的烦恼,本文搬运了南科大留美家长群所统计的部分 20 级申请结果与申请人背景 (匿名数据)。内容较长,欢迎大家结合自身需求跳转阅读,也强烈推荐大家结合 徐源诚学长 和 谢丹宁学姐 的帖子阅读,本文以他们的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充,力求带给大家不一样的视角。此外,飞跃手册中还有很多优秀前辈的经验,多读读相信能给你不少启发 😃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想了解更多的信息,也欢迎你通过:①邮件📧 mailto:12012719@mail.sustech.edu.cn 或 ②QQ🐧 1574670239 联系我~非常非常非常乐意和大家聊天唠嗑🫡
补充一点:海外申请(尤其申博)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背景够强够 match 并不代表一定能申到某一档次的学校,也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自己的申请结果,努力找出对未来的最优解!
更新列表
- [2025/3/26] 修改 typo 以及更新 Q&A
- [2025/3/15] 适配新飞跃手册网站更新排版和部分跳转链接
- [2025/3/9] 上传飞跃手册 github
我的申请
24Fall
背景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GPA:3.76 (90.43 / 100), rank 35 / 220
IELTS: 7.0 (L 7.5 / R 6.5 / W 6.0 / S 6.5)
TOFEL:106 (L 27 / R 28 / W 27 / S 24) 申请截止后 24.1.31 出分后补交部分硕士项目
GRE:315 (仅交了刚需 GRE 的 JHU)
研究经历:校内实验室科研两年 + 圣母 iSURE 暑研 + 圣母学期交换
文章产出:
- 校内实验室产出 CCF-B (MICCAI) workshop 一作两篇
- 校内实验室在投 IEEE Symposium (ISBI) 一作一篇、五作一篇 (24.2 均接收,一作文章获 oral)
- 圣母实验室在投 IEEE Symposium (ISBI) 三作一篇、五作一篇 (24.2 均接收,五作文章获 oral)
推荐信:校内老板科研推 + 校内两封课程推 + 圣母 machine learning 课程推(课程满绩,仅用于 ms) + 圣母老板推荐信(强度未知,仅用于 ms)
结果
- AD (2)
- MSCS@NYU Courant, MSAI@NTU
- Rej (16)🤧
- PhD: ECE PhD@Northwestern (老板给口头 offer 但被系里缩招砍了), BME PhD@UNC(口头 offer,确定去就转正式), CS PhD@ND (口头 offer,确定去就转正式), EE PhD@HKUST (老板口头 offer 但鸽了), BME PhD@Duke, ECE PhD@UMich, ECE PhD@BostonU
- Master: MCS@UIUC, MSECE@JHU, MSECE@CMU, MSCS@UW Madison, MSECE@Duke, MSCS@UCSD, MSDS@UCSD, MSCS@CUHK, MSCS@HKU
25Fall
背景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GPA:3.77 (90.56 / 100), rank 30 / 223
TOFEL:106 (L 27 / R 28 / W 27 / S 24)
研究经历:Northwestern 线上 RA + Stanford postdoc 线上 RA + 校内实验室科研两年 + 圣母 iSURE 暑研 + 圣母学期交换
文章产出:
- 西北实验室在投 CVPR 一作一篇 (25.2 被拒转投中)
- 校内实验室产出 CCF-B (MICCAI) workshop 一作两篇
- 校内实验室产出 IEEE Symposium (ISBI) 一作一篇 (oral)、五作一篇
- 圣母实验室产出 IEEE Symposium (ISBI) 三作一篇、五作一篇 (oral)
推荐信:校内老板科研推 + 西北老板科研推 + 斯坦福 postdoc 科研推
结果
- Offer (3)
- CompMed PhD@UCLA (最终去向:white_check_mark:), BME PhD@Northwestern, MSCSE@ND (TA offer)
- Rej (4)
- CS PhD@USC (但降录 ms), CS PhD@Harvard, HST PhD@Harvard-MIT, BMDS PhD@Stanford
- 待定 (6, 大概率都是拒信了哈哈哈哈)
- ECE PhD@Duke (interview), BioE PhD@UPenn, ECE PhD@Cornell, ECE PhD@JHU, CS PhD@UCI, MSAI@NTU
申请前期
这里我所指的「申请前期」是广义的前期。除开选校、文书撰写、推荐信、套磁、交申请之外的所有工作,都可以算作申请的前期部分,包括提升 GPA、考出标化成绩、海外背景与研究背景提升等。这一部分没有固定的时间线,甚至可能会和下文的「申请中期」有所重合,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Master or PhD? Why PhD?
这是一个非常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的确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从申请的功利角度来说,尽管申硕申博需要准备的事项大体相同,但尽早确认主申的目标有利于调整自己努力的方向,避免事倍功半:是为了硕士选择努力提高 GPA 与标化成绩,还是为了博士选择努力科研、增强 connection。在申请上,聪明的选择在绝大多数时候时候都比一股脑的闷头努力更重要。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就业难的大环境压力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一份 PhD 在学界多待几年避开风头,可事实是读博并不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美好。抛开海外 PhD 申请人数激增难度增大、头部申请人背景教职化的趋势不谈,PhD 本身是一场时长 4-8 年的拉锯战,科研过程中几乎是 90%的焦虑沮丧+10%的进展欣喜。比起大多数人会说的「对科研有兴趣才去读博」,我个人更倾向的说法是「耐得住寂寞才去读博」。读博更像是一份另类的工作,学术场成功的秘诀和职场也高度相似。真正对研究充满热忱的人少之又少,最终能留下来成功上岸的往往都是情绪稳定、主观能动性强并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如果你在有过几段深度的科研经历后对自主科研(不是被学长学姐带着的科研)的艰苦有了心理预设,同时也有了还可以的科研经历以及老师的 connection,不妨把读博纳为一个可能的选项。
然而,对于已经确定想要直博的同学,我的建议是也要混申硕士,同时避免申所谓的「PhD 保底校」。这一部分在下文「教授选择与申请梯度」中有详细的展开。
海外升学也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一段长时间的异国生活经历、一段进入下一人生阶段的缓冲。地域、毕业去向等因素也自然而然需要被大家纳入重点的考量范畴。
个人而言,我不想匆匆硕士毕业后从事开发岗和算法岗来拼身体;也不想让美硕花掉家里上百万的资金。同时 AI for healthcare 这类偏应用类的学科也非常符合我自己的 taste,我希望在未来能够从事 probably could make a difference 的工作,也希望能够有真正静下心来去探索科研边界的时间。因此读博便成为了我的首选。
影响申请的因素 (含 20 级申请数据统计)
博士与科研导向硕士 (如 MSCS@UIUC, MSCS@UW Madison) 申请各项背景的重要程度排序搬运自源诚学长的帖子并略作修改:
推荐信(科研强推)/connection >> 高质量研究经历 (publication) >(本科学校/教育背景,项目本身申请难度) >(与项目的 fit 程度,套磁) > (GPA/年级排名,课程) > (SOP 与 PS, 托福口语,面试,GRE Sub) > 标化成绩(托福雅思 GRE) > 奖项 / 学生工作 ≥(平推,课程推) ≥ 0 >(黑推,灌水的工作,虚假的申请资料)
以我个人的体验与身边同学的情况来看,就业导向的硕士项目的背景重要程度排序大致为:
(本科学校/教育背景,项目本身申请难度)>(GPA/年级排名,课程,与项目的 fit 程度)≥ 标化成绩(包括小分的托福雅思 GRE)> 高质量研究经历 (publication) ≥ 推荐信 > (SOP 与 PS) > 奖项 / 学生工作 ≥ 0 > (黑推,灌水的工作,虚假的申请资料)
不过也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点:
重要性排序往往会因学校和项目有所不同,强 professor 制的院系里「眼缘」 (aka 运气) 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博士申请的科研强推(尤其是北美科研强推)至关重要,具体可以参考源诚学长帖子的「推荐信与 Connection」一节。
尽管南科大每年出国深造率冠绝全国高校,但由于我们学校规模较小导致相比起华五等老牌强校,南科大的「声望」在美国头部学校中还是稍显逊色。这一点的改善也得依靠每一届的优秀校友们努力杀出一条血路来💪
我所了解到的情况里确实不乏 GPA 3.5/3.6 申到前二十 PhD 项目的同学,我个人也并非高 GPA 选手。但高 GPA 与高年级排名往往是 t0 级学校(哈耶普斯麻伯克利)博士项目的敲门砖。不过凡事无绝对,博士申请更像是对综合实力的考察,某一部分的短板可以由其它部分的长板来适当弥补。
关于「性别」,我身边也确实有同等条件女生比男生拿的 offer 高一档的案例在,不过随着川普重新上任白左趋势逐渐遏制,性别是否会带来申请档次上的差距还有待观测,因此在排序中并没有列出。但个人认为往后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同等背景的女生仍会比男生有更强的竞争力。
考虑到 25Fall 川普政府对 NIH、NSF 的一系列砍 funding 政策导致美国 PhD 几乎所有项目的缩招甚至是撤回 offer,川普任期内的 PhD 申请也许并不会再比 25Fall 简单太多,connection 的重要性会愈发显著。
同校同系的 MEng 项目录取 bar 通常会比 MS 项目低许多。
大家也可以结合 家长群统计的部分 20 级申请数据 来对以上内容进行进一步判断 (提取码为 1088)。
注:该统计为南科大留美家长群内自发统计的匿名公开数据,数据统计时均已经过对应家长授权。笔者并未参与数据统计、并未侵犯到这部分同学的个人隐私,也并不对数据真实性做出保证。
也推荐大家看看一亩三分地里招生官亲笔的几个帖子来交叉验证一下
- 美国 CS PhD
- 美国 CS Master:[申请总结] 从审材料的角度谈谈研究生申请
托福 or 雅思?GRE 考不考?提交申请后补交成绩可不可以?
先说结论:PhD 申请托福雅思过线即可,硕士托福接受度高于且 bar 低于雅思,GRE 看项目要求,最好 320 以上再提交。
绝大多数申请人选择雅思往往都是冲着「难度较低」去的,但以我个人雅思托福都考过的经历来看,23 年改革后的托福由于时间缩短到了 2h,反而一定程度上比雅思简单了 (托福的口语写作基本是复述+背模板,而雅思需要一定的语感和应变能力)结合我自己和身边人的体验,对 PhD 申请来说,托雅的的确确是过线即可,线上的高低并不会对录取有实质性影响(但口语分数可能会影响入学后是否要上英语课以及是否能拿 TA)美硕通常来说比较安全的线大致是在雅思 7.5~8+(小分 6.5+),托福 103+(口语 23+)的程度,的确越高越好但工科类专业也并不一定需要卷到 8.5+/110+的程度。
而 GRE 则需要仔细阅读不同项目的最新要求。PhD 的项目要求如果是"optional",那恭喜你,就可以不用提交了。GRE optional 的项目成绩提交与否对最终录取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 required 的项目通常也不需要太高的分数,同样是过线即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同一项目不同年份对于 GRE 的要求是有变化的,如 Duke 的 BME PhD 在 24Fall 时的 GRE 要求还是 optional,但到了 25Fall 就变成了 required,大家记得查看当前的最新要求。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硕士项目也把 GRE 要求变成了 "optional",也确实出现了无 GRE 拿到 offer 的申请人(比如我),但个人认为硕士录取更重数字化的结果,当别人都交了 320+的成绩而你没有时,你就多出了一个短板,也少了一分录取的可能。
许多院校在提交完申请后在 portal 上会有一个允许补充分数的 button,以我个人在 24Fall 先交雅思成绩,1 月底考出托福再补交的结局来看,拖得比较后的补交哪怕是在 portal 上更新了,对申请的意义也不是很大。虽然我猜测 24Fall 唯一拿到的美硕 offer MSCS@NYU Courant 是因为补交托福成功了,但这个项目的最迟提交申请 ddl 是次年的 2.15,我也勉强算是赶在了 ddl 前补上了分数。而其他早在 12 月截止的项目肯定是没有接受我的托福成绩的。由此也可见标化成绩对美硕申请的影响之大。
这里也有一个流传的小道消息:UCSD 的 MSCS 项目据传因为每年近万的申请人数,在初筛时甚至是通过写脚本来筛掉 GPA、托福雅思等分数较低的申请人的😅我们可以合理外推一下其他的热门硕士项目也许也是类似的情况,因此想申硕的 uu 们还是努力拔高自己的标化成绩吧!
至于如何有效提高标化分数,大家可以参照其他帖子或在小红书、B 站等社交媒体查找攻略,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海外项目怎么选?走官方项目还是自己找教授?
长期项目:交换与交流的 Pros & Cons
交换与交流各自的利好与弊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学校选择与资金开销。交流学校选择广、有更多理工类强校的项目(如 UCB,UCSD),但比起交换会多出 8-10w 左右 rmb 的学费开销。交换虽然可以省去学费,但北美方面强校名校不多且名额稀少,欧亚院校的交换项目对北美申请能起到的帮助也很有限。此外,交流拿的是 F1 签证 (同硕博入学的签证)且很容易拿到 5 年签,而交换只能拿 J1 签证,申请季拿到 offer 后需要重新申请 F1 签证。
此外,毕业课程压力不大的同学也可以尝试联系海外教授寻找做学期 Research Assistant (RA) 的机会,虽然不能上课转不了学分拿的也是 J1 签证,但没有课业压力可以获得一段长期且深度的科研经历,也更容易拿到教授的科研强推甚至是 return offer。
短期项目:官方项目还是自己找?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对计系的同学们来说,一切寒假/暑假的课程项目对申请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更多的是起到体验文化与拓展眼界的作用。
目前可供南科大同学选择的北美院校官方暑研项目主要有两个:圣母大学的 iSURE 以及加州欧文的 UCInspire(春季学期线上或暑假线下)二者共同的好处是线下参与项目都可以获得 F1 签证,如果先暑研再交换的话也免去了交换项目只能拿 J1 签证的烦恼。UCInspire 允许你在选择具体项目前看到该项目的负责教授,这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教授来增加拿到推荐信和 return offer 的机会。而 iSURE 在报名阶段是只能看到项目名而看不到具体的老师的,只有在录取后才能知道具体跟着哪个教授做研究,有分到不理想教授的可能 (不过也可以根据 research title 来猜测)虽然我自己在圣母期间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获得科研强推,也没有产出自己的工作,但 iSURE 绝大多数的教授都是易于相处、乐于助人的,研究生院的负责人 Amber Li 老师也非常愿意为你提供不局限于圣母的申请指导。和我同期参加 iSURE 的同学们也不乏最终斩获诸如 Stanford PhD, Purdue PhD, UW Madison PhD, CMU MSDS 等 offer 的优秀同学。此外,圣母大学对南科大的认可度也比较高,参加过 iSURE 或圣母的交换/交流项目拿到硕博的 return offer 概率非常大。
而自己联系教授做暑研则更加容易选择到方向契合且科研能力强的老师。不过对应的弊端是套磁难度较大、需要教授本人去向学校申请你的 J 签,部分教授可能并不愿意做这么麻烦的事情;此外在食宿上也需要花心思自己解决。不过对于研究方向比较冷门,官方暑研找不到合适导师的同学们来说,这可能也是更好的选择。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暑研导师,请参照下文「怎样拥有一段好的科研经历?」和「教授选择与申请梯度」。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海外申请近几年内卷程度增加,暑研项目也渐渐变成了申请头部 master 项目的必经之处,因此想要增强自己海外背景的硕士申请同学也不妨对暑期项目多加关注😀
怎样拥有一段好的科研经历?
我们往往需要一段科研经历来达成三个目的,这里按重要性进行排序:①拿到科研强推,②发表文章,③拿到 return offer。这里之所以把 return offer 排在最后一个主要是由于能否拿到 return offer 基本是由前两个因素决定的,而 offer 发不发得出来又受到 funding 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大多数情况下科研都是以推荐信和发文章为目标。
基于上述前提,这个问题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怎么样找到好的课题组以及怎么样做出好的成果。对于大多数本科生而言,前者往往决定了后者。
找到好的课题组的方法除了「教授选择与申请梯度」之中所讲到的之外还有三个额外的注意点:
- 暑研/学期科研的课题组并不一定需要在很好的学校中选择,部分强校强导的学生可能也会在一些排名相对较低的学校任职。例如 AI for Healthcare 方向的 Yuan Yuan (MIT CSAIL 毕业后在 Boston College 担任 CS AP) 以及 Yuyin Zhou (Stanford 博后+JHU PhD,现任 UCSC CS AP) 相较于选博导,选择这类科研导时我们需要更看重他们的 connection 以及申请难度。
- 是由导师直接带还是分给 postdoc / senior PhD 指导。这部分信息可以通过咨询组内在读学生来确认。如果导师完全把你丢给了学长学姐来带,自己对你的 research 不闻不问的话想必也是写不出细节满满的强推的。
- 组内是否有较多的本科生 / undergrad visiting students。如果组里本科生太多,老师在撰写推荐信时难免横向比较,就算我们跟着这类导师可能会有好的科研产出,但同组如果有比你更强的人,那你拿到强推的概率就低很多了。
怎么做科研这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习惯和方法,但仅针对申请而言,除了做好科研以外更重要的是让推荐人看到你的努力,这往往是拿到强推的关键。这方面我只有两个建议:
主动联系导师。老师们永远会更亲睐积极主动的学生。我们在进组科研的时候往往会经历以下情形:老师把我们分给某个学长学姐来带,平时我们业主要与学长学姐对接,老师不管也不主动关心我们的进展;老师很忙也很难见得到人,有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同学往往会选择自己闷头干,有了进展之后再和老板汇报,而这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自主摸索。但我个人认为这种长时间的「不联系」也无形间增加了老板认为我们「不积极」的可能。如果你的老板平时对你处于散养状态,我会推荐每一到两周主动约老板 meeting 来汇报近期的进展与困难,无论进度是否顺利。如果老板忙没空 meeting,我们也可以整理一份格式工整的 weekly report 用邮箱发送,老师们每天都会查看邮箱,哪怕不回复也会看到你的努力。重要的不是问题解决与否,而是让老板明白你在持续的推进。
保持真诚,保持谦逊,心怀感恩。真诚永远是待人的必杀技。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学在向老板提出诉求(比如要推荐信)前或多或少都会有「老板会不会觉得我的事情太浪费时间不值一提」的担心,然后选择以委婉的话术表达或者压抑下自己的需求。但实际上很多时候真诚的直球反而会给人以坦率的感觉,山路十八弯的委婉反而不能让对方在第一时间明白我们想要的是什么(这一点对于海外教授来说尤甚)同时,我们要减少「我给你干活了所以你就该给我提供帮助」的主人翁心理,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对于每一个机会,无论是科研机会还是推荐信还是其他,我们都应该报以感激之情。虽然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在被 PUA,但这就是现实,我们不是世界的主角,真心才能换来真心。
P.S. 这段关于「待人接物」的说辞虽然十分老套且啰嗦,但的的确确也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曾忽略的、对推荐信和申请影响重大的因素。真心希望大家能予以重视,能让申请季少很多烦恼与不平 😃
申请中期
中期所对应的时间点通常为大三暑假到大四上的这半年。在这段时间里,通常我们会冲刺提升背景(发表文章、拔高标化成绩等),完成选校套磁、文书(与推荐信)撰写并最终开始提交申请。这段时间内我们会开始套磁,部分同学有可能会在这段时间里收到 informal 的面试,但这部分内容我们留到「提交申请后」详细展开。
中介 or DIY?
关于「请不请中介」的问题向来都备受各方争论。作为在 24Fall 选择 DIY,而在 25Fall 又找了中介的选手,我会在下面分享我对于中介利弊的主观体验。同样先说结论:无论申硕申博,有经验的中介对我们都是有用的,但值不值得动辄几万十几万的要价,则见仁见智了。对于申请硕士的同学来说,我认为中介的帮助会相对更大一些。中介市场鱼龙混杂,不负责任的中介对申请可谓百害而无一利,大家在选择中介时还需谨慎再谨慎。
需要强调的是:①中介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的确都可以被代替,网上也不乏类似的资源与攻略,这只是一个愿意自己动手查资料还是想节约时间的权衡;②对于意向申 PhD 的同学来说,我们最大程度发挥中介作用的前提是我们对自己的申请有着明确的目标规划与完整的掌控权,中介只能成为我们的辅助。博士申请是不存在所谓「全包中介」能让我们完全撒手不管的!;③这里讨论的中介服务范围仅限于申请期,大一大二同学找的帮忙规划整个大学生活、催促我们考标化、找科研实习的中介不在讨论范畴内。
我个人认为中介的优势主要是「信息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 快速验证我们的想法,避免焦虑并节约时间。避免焦虑可能是我认为中介对我们的最大帮助,没有之一。我们可以近似的把有经验的中介看作一个针对申请 finetune 的 gpt 模型,他们可以快速准确的解答我们大多数疑问,但有时他们的答案可能和我们自身的情况并不契合,这时候也需要我们自己来决定是否要采纳。诚然几乎所有申请相关的问题都能在网上找到前人经验,但自主搜索信息会耗费大量时间,对于赶投 paper / 赶考托福 GRE 的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友好。同时,网上的经验贴往往千人千面并有相当大的幸存者偏差,网上冲浪冲多了可能不仅没有放松反而变得更焦虑了😂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往往是因为对自己在 applicant pool 里处于什么水平充满未知,而中介可以根据过往从业经历给我们一个大致合理的判断,也让我们对自己的实力有大概的定位。
- 基于大量过往成功案例的申请 timeline 规划。什么时候套磁、什么时候开始写文书、什么时候交申请,这些问题在网上往往也能找到五花八门众说纷纭的回答。这方面中介可以给我们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但如果你是自我规划能力较强的人,或是对申请的所有流程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以上两点也自然不会成为中介能带给你的优势。
- 优质的非 gpt 化文书修改。gpt 的兴起虽然让文书写作变得简单起来,但同时也加大了院系审核时对是否使用 AI 工具生成的检查。据我所知部分学校在审 SOP 时确实是会先过一遍 AI detection tool 的。随着大家对 chat 老师使用的愈发深入,gpt 在某些词句选择上的偏好也逐步被大家察觉(如"delve into"),怎么让自己的文书变得又华丽又没有 gpt 味也逐渐成了申请人的需求。有经验且负责的中介是会利用自己的语言基础来修改文书的,但我也强烈推荐大家把中介改的文书过一遍市面上的 AI 检测工具。文书修改服务对 DIY 选手也有平替,详见 SOP / PS 注意事项。
- 与我们科研方向相同的人脉资源。这点属于「可遇不可求」的优势,也是我在 25Fall 选择中介服务的主要原因。部分中介很可能曾辅导过我们所处的科研方向的学生,对我们的细分方向也有着更丰富的经验和更深的了解。更进一步的,如果这些曾经的学生现在已经在北美找到了教职,那我们就无形中多出了一个 RA / 暑研的机会(这点也需要我们自身实力过硬)我的中介恰好曾辅导过一位同为 AI for healthcare 方向的学姐目前在 stanford 读博后,便把我推荐过去面试聊了聊,最终我也成功获得了在她团队 RA 的机会。
然而,根据我的亲身体验,找中介同样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中介有经验但不上心。我的中介在申请过程中也出现了对于我申请相关内容忘性大、同样的问题今天给的建议和明天给的建议南辕北辙的情况。选校时也出现了多次在我提醒后还分不清 medical image analysis (我的方向) 和 medical imaging(医学成像,偏光学/电子的硬件方向) 给我猛推 medical imaging 方向的教授、12.15 申请 ddl 后还来给我推荐 program 申请的情况。.. 所以大家还是要做自己申请的第一责任人,对中介的意见不能盲从。中介给建议毕竟只需要动动嘴皮子,但决策失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可并不是说两句话就能改变的 😃
- 建议大家把和中介交流的内容及时与父母共享。爸爸妈妈也许不懂专业知识但却有更多的社会阅历,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被中介诓骗的情况发生。
- 为了冲申请业绩给我们推荐一些非自己方向的老师或不合适的项目。中介的申请目标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在于中介只需要把我们「送进名校」就算达成目的,至于是名校的什么项目、什么教授并不重要,不妨碍他们宣传业绩。中介们通常都了解哪些名校有「对学生很饥渴不管方向是什么看着还可以就收」的老师 (这些老师一般都是中国人🤣) ,可能也会推荐我们去申请。中介可能会以「先进了这个学校再来找方向适合的老师 co-advise」为由推荐我们申这类老师,但能否 co-advise 其实并不由中介决定而是由你的博导决定,大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风险。
基于上述内容,我推荐大家在选择中介时还是尽量选择同专业成功上岸的学长学姐觉得靠谱的中介,并尽可能详细的了解中介在提供服务时的细节。选择 DIY 的同学也无需担心,网络时代的发展已经尽数击碎留学中介和我们之间的信息壁垒,海外升学的每一个步骤已然是完全透明化的了。只要能够尽早了解、尽早规划、尽早准备,我们都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怎样写出一份亮眼的简历?
简历对于套磁、对于申请的重要性相信不需要我过多申明。我强烈推荐大家使用** Latex **来排版自己的简历,并将长度控制在一页以内 (科研经历、文章较多的同学可以扩展到两页以内,最好不要超过两页) 。
对于申 PhD 而言科研背景就是简历里最重要的事项,Publications 和 Research Experience 肯定是占据最大篇幅的内容。比起 Publication 直接放上文章标明位次的简单操作,Research Experience 更需要一到两句话阐明项目内容及自己贡献的精炼概括,我的策略是用"Developed"来指代自己 lead 的工作,用"Co-contributed to"来指代自己作为团队成员 / 共同作者的工作。同时,我们还应该尽量避免出现每段结尾有一两个单词由于空间不够换到下一行的情况。简历里的每行空间寸土寸金,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文字空间,一行大块的留白也容易给人不专业的初印象。
此外,所获奖项、社团/学生组织 Leadership、兴趣爱好等都是可以放上简历的内容,但不应占据过多的版面。考虑到我们学校 GPA 计算标准与北美学校并不相同,大家也可以放上自己的百分制成绩。总 GPA 不理想但 GPA 逐年爬升的同学也可以在简历上标注,表明自己的上升态势。排名不理想的同学也可以选择不在简历上写排名,成绩单也可以打印不带排名的版本,这并不会对申请有影响,反而能帮我们避免一个劣势。
教授选择与申请梯度
如何选到合适的教授?
作为交叉学科方向的申请人,如何选择方向契合且适合申请的 PI 是困扰了我非常久的问题。美国做 AI for healthcare 的教授横跨 CS、EE/ECE、BME、BioE、Radiology 以及其他医学系专业,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教授列表里迅速找出可以申请的教授非常考验人。不过经过两年的历 (tong) 练 (ku),我也积攒了一些经验和渠道分享给大家:
官网查找。这种方法对于非跨学科型同学以及细分方向常规的同学 (如系统、安全、软工等) 来说是最方便的。几乎每个学校 CS department 上都会按研究方向给 faculty 们分组,按研究方向检索能迅速排除不同方向的 PI。但该方法往往不适合冷门方向与交叉学科的同学。
同方向申请过的学长学姐推荐、自己的导师推荐。同样是最方便快捷的方法。但缺点是涵盖的教授可能并不全。
留学相关的小红书、微信公众号。国内也有不少公布教授招聘信息和 research intern 机会的平台,我自己关注的有微信公众号「Ivynue 工作室」和小红书「PhDLeague 北美博联」,可以每天定期关注。缺点是很难刷到自己方向的 PI。
按会议 / paper 查找。我们也可以关注自己科研领域优质会议的 organization committee 和 program committee,并从中挑选出北美地区的教授。留意自己读过的文章的作者也是检索到合适老师的方法之一。
牛导大导的 PhD / Postdoc 毕业生在哪任职。很多同学对于自己所知道的牛导可能留下「高攀不起」的印象后就转而寻找其他老师了,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老师的 alumni 却有可能成为我们申请的突破口。牛导们的课题组网站/个人网址里通常都会有毕业生的去向,那些已经找到教职的学生往往学校档次会低 1-2 档,但因为他们优秀的科研能力以及导师 connection,使他们成为了我们够得着的理想申请对象。同时,牛导的学生中更容易产生即将入职的新 AP,新 AP 在第一年一般都会有更多的 PhD position (约 3-5 个),招到学生的方差往往也更大,是非常值得我们冲刺的!
养一个学术相关的推特账号。这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策略。绝大多数的北美教授都会有推特账号,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推荐算法刷到他们,甚至可以刷到即将进入 faculty job market 的 fifth year PhD / last year Postdoc。我们只需要新注册一个账号,关注自己所能知道的所有同方向教授或学生,然后只需每天高频冲浪就可以守株待兔了。亲测这个方法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写完才发现我的方法与同为 20 级的 > Yua 同学 > 帖子里写的内容十分相近,TA 的帖子里也有更多关于选校、选 offer 的干货内容,欢迎大家前去捧场 lol
在找到方向合适的教授后,我们还需要留心以下几点:
关注 tenure 在哪。对于已经拿到 tenure (通常是副教授及以上)并且有多个 department appointment 的教授,请千万千万确认他的 tenure 属于哪个 department!!!在一个系拥有 tenure 往往意味着教授在该系有直接招生权 (强 professor 制)或在招生 committee 中 (强 committee 制),会拥有更大的招生权力。而其他没有 tenure 的系一般为兼职,教授招生权较弱或需要通过系里其他教授来完成招生。这点在平时或许无关紧要,但在川普政府随时有可能缩减 funding、学生工会随时有可能要求涨工资而导致系里缩招的时候 (我的两个申请季分别经历了这两个情况😇,血泪史详见 申请幕后故事),这会直接影响教授能不能顺利招到你,无论他有没有给口头 offer。
留意课题组人员组成。常见需要注意的课题组人员组成有:全美班 (可能不招国际生)、全华班 (有可能会 push) 、全高龄班 (近几年没有招生) 和全印班 (全是印度人,真的有)我也知道有老师课题组由于 gender diversity 不够 (组里男生太多) 导致如果不多招女生就会断 funding 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男生们就要注意可能的风险了。也可以关注组里 senior PhD student 有没有实习经历来判断老师是否允许学生实习。
此外,如果课题组中有中国学生,也可以翻看一下他们个人主页中申博前的背景 (学校、科研经历) ,以便衡量该教授的申请难度。
Google Scholar 上多少 paper 是自己一作 / 通讯的。这直观反映了该教授的科研水平。
关注近几年 funding 情况。我们可以在 这里 查看教授近几年的 funding 情况来判断其招生的可能性,也可以参考丹宁学姐帖子里「如何确定老师有 funding」的部分。
选校梯度如何确定?
关于选校,一般来说都分为「彩票 / 主申 / 保底」三个梯度。在大家确立选校前,要确保对该项目有了全面的了解,包括录取 bar、毕业去向、费用、地理因素等。CS 硕士项目的梯度选择大家可以参考:①一亩三分地 / gradcafe 论坛的选校定位帖以及历年录取数据;②OpenCS Application 上对项目梯度的划分以及录取数据。意向回国的同学也需要参考主流世界排名 (QS, US News, Times 等) 以及国内各城市引进海外人才政策对于毕业学校的要求。
对于直博的同学,我们可以根据主流榜单的专业排名、CSRankings (仅计系或转码同学) 等来确定学校层次。但我个人并不推荐大家在申请博士的时候选择所谓的保底校,而是尽量冲高并混申几个硕士项目来当保底,原因如下:
- 博士录取不确定性因素太大。私以为 PhD 的录取「人」占的影响因素是最大的,学校档次反而是相对次要的因素。再保底的学校老师只要没 funding、提前敲定了今年要招谁、优先招熟人的学生,这个保底 offer 就拿不到我们手上。硕士的申请虽然也充满各种各样的玄学,但风险是相对可控的,你的背景在哪个层次就几乎一定能从对应层次的学校里收到 offer,从而给自己留一条稳妥的后路。
- 博士无法再改变学历层次,但硕转博可以。PhD 已经是人类所能企及的最高学历了,因此也不存在「差校生逆天改命进入顶校」的可能了。如果你计划回国,那么选择次一级的学校就读 PhD 可能导致你与各类人才补助、海外优才计划失之交臂。虽然绝大多数的工科类硕士都是就业导向,但它们并未阻止我们进组科研、尝试转博。如果你执意读博但申请结果不好,不妨考虑先读一个硕士项目作为过渡。
- 申请头部学校与否虽然并不与最终录取挂钩,但终究我们给了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未战先怯,因为不够自信连申都不敢,使自己最终与梦校失之交臂,大抵也会是遗憾很多年的痛苦回忆吧。
整理选校时也推荐大家使用 notion 或 excel 等来整理教授和申请项目的细节。我个人是用 notion 分别对方向契合的教授信息以及最终决定申请的项目做了整理。
SOP / PS 注意事项
相较于有的学校硕士录取直接不看文书,博士录取的科研向文书 (通常叫 Statement of Purpose 或 Academic Statement,部分只要交 PS 的院校 PS 相当于 SOP) 重要性可能高出很多同学的想象。这是教授们对你简历中硬实力背后的 motivation 的初步印象,因此非常重要。
SOP 的撰写技巧在源诚学长帖子的「文书」一节中有做介绍,推荐大家仔细阅读。我这里再推荐给大家几个帖子,相信读完之后你对怎么写一份好的 SOP 应该已经有了较为充足的认知:① Writing a Killer Statement of Purpose for Grad School: A Walkthrough of 9 admits at Top 10 unis;② [经验] 怎么写 SOP(藤校 STEM 博士毕业了);③ [申请文书] 高三维却遭 5 连拒大家帮我看看文书究竟有什么问题?
CS 专业的同学还可以在 这个网站 上找到自己方向的顶校录取者的 SOP,相信能给你很强的启发。
除去上述内容,我认为对南科大的同学们 SOP 最需要注意的是找到一个故事线来串联起你的所有研究经历与读博动机。因为绝大多数同学接触的科研项目都是由老师学长直接分配的,不同项目间极少有逻辑上的关联性,处于「老师/学长给了我几个项目选我觉得这个比较好就选了它」的状态。但在教授看来,一个合格的 PhD applicant 一定是有选择、有目的的去接触不同项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用一个完整流畅的故事来把「我为什么想读 PhD」和「我为了读上 PhD 付出了什么」囊括进来。至于故事本身是真是假,那全凭大家的个人经历和笔力如何了😉
这里也给大家推荐除了中介以外润色 SOP 的几个渠道:①网上有专门的文书润色服务,价格比中介会便宜很多;②部分学校会提供在读 PhD 帮忙修改文书的免费服务,比如西北大学计算机系的 PhD Application Feedback Program。这类服务并不强求大家去申请对应的学校,所以可以在提交申请前把文书多给几个学校修改。
而往届学长学姐们推荐的南科大语言中心改文书服务根据我 24 Fall 改 SOP 的个人体验并不好,哪怕是外教老师也只会修改 grammar mistake 而不会在行文上给出额外的建议。我猜测这也可能是由于 SOP 涉及了太多的专业内容,即使是 native speaker 也不能大幅度修改的原因吧😣
部分学校 (如 UMich) 还会对 SOP 的页边距、行距等排版有要求,大家也请仔细检查 program 和 graduate school 对于文书的要求。
至于偏非学术经历 / diversity 向的 Personal Statement,以个人的体验来看重要性要低很多,除非你拥有 LGBTQ 或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 等 diversity 经历。
推荐信怎么写?
帮导师写推荐信也是大家申请之路上必经的体验,而且近年来也逐渐有海外导师开始偷懒不自己写推荐信了。(我自己在两个申请季里就写了六封完全不同的推荐信🤡)
在写推荐信前推荐大家阅读的:①How to write good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 MIT Admissions (MIT 亲自下场教你写推荐信) ;②自己写推荐信的资料整理|一亩三分地研究生申请版 (详细资料帖整合);③浅谈推荐信写法和注意事项|一亩三分地研究生申请版
我自己的体验是,写推荐信其实与高考议论文非常类似。好的推荐信充满论点、论据、论证,甚至会和以往/现有的学生做出比较来进一步佐证申请人的水平。我们要站在招生官的角度思考,他们会期望从推荐信里看到申请人什么样的品质、以及这些品质是否突出。请仔细思考你在科研的过程中、和教授交流的过程中是否有能够体现你如下特质的细节:①对科研的热情、探索未知的激情;②problem-solving skills / how to overcome challenges;③对于科研项目的 self-motivation;④independent thinking,lead 一个项目并将其推进的能力;⑤成长速度快,有 steady learning curve;⑥团队协作能力、英语写作能力、代码能力等;⑦你的背景很 fit 你申请的项目。这里只是列举了部分论点,大家可以结合上面链接里的帖子与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确定我们在推荐信里要强调自己的什么特质后,我们在选取具体例子加以佐证时对于例子的选择一定要做到够强、够详细,这往往是区分强推与平推的关键。如果教授写不出够详细的论据,潜台词就是教授认为你不够 qualified 这个特质。我们拿论证「self-motivation」为例,大家可以对比下面两种写法:
- A:申请人有很强的内驱力,TA 能自主调研文章,总结要点并把也许能用到项目里的点和我讨论。他能够在我和我的博士生的帮助下推进这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 B:申请人有很强的内驱力和对科研的热情,并能在最小限度的指导下将想法迅速实现。他在广泛调研近三年该领域的所有文章后,总结出了他们所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在与我讨论后,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框架,并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独立对这个框架进行了完善。尽管这个项目目前还在继续,但模型的性能已经超过了目前流行的十余个 benchmarks。我们计划将该工作投稿至领域内 XX 顶会,我非常欣慰能够指导 TA 完成这项工作。
A 和 B 大致上是在写一个事情,但谁强谁弱就一目了然了。至此大家可能也发现了,要想推荐信里有够多、够强、够细的论据,首先是自己得干了足够多的事情。不然哪怕推荐信里写你有多少特质多适合读博,没有强有力的事实支撑这封信也只是空中楼阁的平推而已。
我也建议大家去找找由教授本人,尤其是海外教授所写的推荐信,看过之后你会发现教授们在写推荐信的时候视角和写法还是和学生们有比较大的差异的。多看看这类推荐信也会对你撰写自己的推荐信大有脾益。如果你像我一样需要写多封推荐信,还需要注意不同推荐信的论点、行文结构等尽量避免雷同。至于推荐信的长度,我自己会把课程推和细节不太丰富的科研推控制在一页 / 500words 以内,但是老师评价较好的科研强推我会写到 2 页左右 ,这也是我的 RA 老板推荐的长度。也许有的老师会觉得两页的强推尚不够证明你的优秀,那么就放心大胆的填充更多的细节进去吧!
部分老师可能还会要求学生自己提交推荐信,推荐信提交系统上除了提交 pdf 外还有一个对申请人综合能力进行打分的环节,这部分建议大家和推荐人沟通好后再进行填写。
对于 PhD 申请,我认为凑齐三封科研强推的重要性是高于发 paper 的 (不过能凑三封科研强推大概率也至少能有一篇 pub 吧😆) 要推荐信时我们可以直接问推荐人能否给"strong positive letter",并且要尽早确认封数,以便及时找到其他老师写信。我自己就遇到过推荐人到了十一月底才告诉我只限制交 8 封的情况,大家引以为戒🤐🤐🤐
提交申请后
申请提交完我们会进入到一个相对轻松的缓冲期。交完申请后到来年的 4.15 前,我们会经历面试、录取、offer 选择等环节,也许我们需要进行二轮套磁、也可能我们结果不理想会选择 gap。这一阶段是申请季的终点,恭喜你顺利的熬出头了!🤗
套磁与面试
关于套磁
我的套磁心得与 丹宁学姐 帖子里所写的大差不差,重复的部分就不多赘述了。不过有几点我可以稍作补充:
- 申请前的 9-11 月我认为也是可以套的。这段时间之所以套磁回复少是因为这其实是一个「学生和老师互当海王」的过程,学生套到了不一定申,老师回复了不一定录。但如果的确有老师在这一阶段给了你积极的回复甚至是面试,在后续的选校环节中也能少很多麻烦。
- 刚入职的新 AP 需要尽早套。如前所述,新 AP 会有大量的招生需求,趁早联系可以趁早跟老板混个脸熟,也方便后续 follow up。我在 UCLA 的导师就是八月底我留意到他的招生帖后立刻发了邮件套磁,也得到了导师积极的非模板回复,最终成功拿到 offer。
- 可以尝试先套老师组里的 PhD,聊聊看能否由他们推荐给老师。我们的套磁信有可能被标注为外部邮件被教授直接忽略,但如果先套教授的 PhD 回复率会高很多。亲测如果跟 PhD 聊的还不错并由他们向老师推荐我们的话面试率和套磁回复率会大大提高。
- 强 committee 项目的 PI 同样也有套磁的必要,虽然强 committee 项目在录取时教授并不像强 professor 项目一样是教授本人的一言堂,但我亲测如果教授就在 committee 里或特别特别想要你,committee 仍然也会尊重教授的意见。
- 套磁信我的写法一般是一段讲自己的 background + 一段讲老师的 research(与自己的方向如何契合、自己感兴趣哪块、未来想在这个方向上如何探索等),长度尽可能短。不过我自认为两个申请季套磁回复结果都不是特别理想,大家也可以多参考别的信息渠道😊
关于面试
同样十分建议大家首先阅读 丹宁学姐 的帖子,重复部分不做赘述~
我这两年的面试情况如下:
- 24Fall: Northwestern ECE (口头 offer 但被系里缩招砍了), UNC BME(口头 offer 但没接)
- 25Fall: UCLA CompMed (正式 offer✅), Northwestern BME (正式 offer✅), Duke ECE(教授方向不合婉拒了面试)
由此可见进入面试的确是离 offer 仅有一步之遥了!
我的补充面经:
强 professor 项目的面试与强 committee 项目的面试会略有区别。通常强 professor 项目我们只需要和教授本人面试,面试时间也相对较长 (30min~1h+) 强 committee 项目往往是我们「一场面试面多个教授」或「多个教授一对一面试」,我们想申请的教授可能在也可能不在 committee 派出面试的教授中。⚠⚠⚠部分强 committee 项目 (如西北 BME) 在面试时会录像,但往往不会告知我们,大家一定要注意面试时的言谈举止!
做一份简洁、清晰、明了的 slides 来讲述个人背景和研究经历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每一场面试都需要用到 slides。部分教授会认为拿着 slides 讲会进入到我们有万全准备的空间 (毕竟 ppt 可以读稿),他们更期望在一个相对 chill 的对话环境中随机提问来考察我们真正的科研能力,这需要我们对自己所领导 / 参与的所有项目的每个细节都有着清晰的认知。但毕竟 zoom 面试大家看着的都是屏幕,提前准备好部分问题的答案写个 word 面试的时候做分屏是完全 ok 的,但要注意答案尽量写的口语化并且不要被发现在读稿。我的 tricks 是多用「you know / ummm / right?」这类的语气助词,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入手部动作等肢体语言让我们的回答看上去更像是在 presentation 而不是 recitation。
介绍研究经历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 motivation 以及大致做法比花大篇幅展开技术细节更重要,尤其是对 committee 里方向并不相关的教授时。motivation 是更能展现我们学术 insight,同时比起公式、算法听起来也「更加有趣」的部分,非常值得我们花大精力去精炼自己的语言。此外,我们的每一个项目都要明确自己的贡献、准备一个自己遇到过的 challenge 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法。
常见面试问题大家可以参照丹宁学姐的帖子以及小红书上的总结。一个小 tips 是被问及「毕业之后想干什么」的时候,回答想去工业界并不一定是送命答法。现如今 CS / AI 方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卷三大会、卷 nature 子刊,工业界的研究岗同样也是在做 research,因此我们只需要咬住「stay in the research community」这点即可,可以说还不确定是找教职还是工业界的 research scientist,并列举这两者分别的优点 (e.g. 在学校自由做想做的研究 / 工业界做更容易落地的研究)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得提前调研一下教授对工业界的态度,避免弄巧成拙。
面试最后的「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环节并不是客套走过场,相反我认为十分重要。这个环节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教授的毕业要求、funding 以及未来研究计划,也可以让教授对我们是否是 qualified applicant 有更多的判断。除开丹宁学姐提到的几个问题以外,大家也可以大胆提问以下问题:
- 如今工业界也在产出大量优质科研成果,如何看待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关系?
- 对导师的某一个主要研究方向问 TA 对未来趋势的看法。这里推荐大家自己先思考出一个可能的趋势问教授是否可能,这样能更体现出自己的 critical thinking。如:随着 medical foundation model 的发展,未来不同的医院是否有可能为了训练出类似 medical chatGPT 这样的模型而选择向社会公开自己的私有数据?
- 结合导师的个人经历问相关问题。我在面试 UCLA 的老师时注意到他读博时花了整整三年来做一个 nature medicine 的项目,并将中间的阶段性成果总结发表了一些会议,于是我便问了他「做科研是有一个大的 impactful blueprint 然后逐步解决中间的问题最终做出一个重磅工作好,还是每次都 focus 在单独的项目更好 (目前绝大多数人的选择)」的问题。
凌晨面试强烈推荐大家先睡一会。放松的心态、充沛的精神是我们在面试中谈吐自如、超常发挥的关键。
Offer 选择
首先推荐大家提交申请后在小红书、一亩三分地、gradcafe 上密切关注所申项目的面试、录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在选择 offer 时,我认为导师 >> 学校。读博可以近似成一段长达五年的雇佣关系,老板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你的读博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大家在确定 offer 前不要轻易做出承诺,要避免出现答应了但不去的海王行为。一方面细分方向的学术圈其实并不大,得罪一个老师对未来读博时的合作、找实习等非常容易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当渣男渣女会直接影响老师对我们学校的印象,进而阻塞后续学弟学妹们对这个老师的申请。我有朋友套磁时遭遇直接被老师回复"sustech is a bad university, I will not consider you"的情况。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我们还是尽量不做的好😀
关于 GAP
飞跃手册里似乎还没有分享 gap 经历的学长学姐,我也需要和大家理性承认我自己的情况有相当大的幸存者偏差,gap 并不适合每一个申请失利的同学,我们也要做好 gap 后同样申请失利、gap 数年才能熬出头的心理准备。
我们 gap 的唯一目的就是在 7 月毕业到 12 月提交申请的短短半年间尽快充盈科研成果并拿到更多的科研强推与 connection。如果你符合下面的条件,gap 未尝不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已经套到北美地区的教授做 RA。考虑到南科大计系绝大多数教授并无海外求学经历和海外 connection,留在本校 RA 不会对我们的推荐信有更多的帮助,而带 connection 的科研强推才是我们逆天改命的关键。如果你有给了口头 offer 但最后没有成功转正的教授,就大胆地向他们提出 RA 需求吧!此外,线下 RA 会遇到签证、工资等许多流程性的问题需要耗费大量审批时间,有可能导致我们九月才能开始 RA 工作,这就浪费了我们一个暑假的时间。因此如果教授同意的话,我更推荐大家线上 RA,这样教授一不用花钱二不用帮你审签证,会更容易同意你的 RA 请求。
线上 RA 的一个潜在优势是我们可以打多份工。我的 gap year 就同时在西北教授和 Stanford 博后组里 RA,最后也顺利拿到了两封科研强推。不过这需要我们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抗压能力以及时间管理水平,也有两头都没有兼顾好最后颗粒无收的隐患,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操作。
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对教授的项目可以即插即用。这点想必不用多说了,如果能在短短 6-8 个月之间完成一个项目并投稿,对申请的帮助自然是很大的。
gap 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能拿到更多的科研强推、发更多的文章。同时,gap 后申请我们仍保持着本科生的身份,而多数 PhD 项目对本科申请人的科研要求会比硕士申请人的要求低不少,我所知也有很多华五的学神毕业后选择 gap 后再申请最后拿到了四大 offer 的案例。
我建议 2 月中还没有收到任何面试 / 3 月还没有收到任何心仪 offer 的同学可以开始着手准备 gap,并在 4.15 号前确定好去向,避免发生 4.15 后没有找到合适教授又错过了接保底 offer 的惨案。
最后是我个人关于 gap 的一点主观看法:似乎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里非常强调「秩序感」,非常害怕「脱离群众」。我们在特定的人生阶段就一定要做什么事情——毕业要升学就业、年龄到了要谈婚论嫁,如果做出和周围人截然不同的选择就容易被认为是「离群索居」、「特立独行」、「误入歧途」。但人生并非一条被预设好的道路,遵循符合普世价值观的选择也不一定能给我们理想的回报。我们应该趁着自己还年轻、还有大把的试错成本时去多探索那些人迹罕至的小路,而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拓宽人生广度的途径。退一万步讲,就算我们本科毕业后 gap 了两三年才申上理想的 PhD 项目——那不也是和读完硕士再转博从时间上等价嘛!
就以 John Mayer No Such Thing 里的一句歌词来为这节作结吧:They love to tell you stay inside the lines, but something's better on the other side.
一些杂谈
About UCLA CompMed
UCLA 的 Department of Computational Medicine 是一个在中文互联网上几乎找不到信息的小众项目,作为南科大历史上第一个被录取该项目的学生,我将结合我了解到的情况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也算给大家提供一个 data point 😄
CompMed 的前身是 UCLA 的 Department of Biomathematics,是 UCLA 医学院下属的专注于交叉学科的系,有近 40 年的历史。曾经的 Department of Biomathematics 注重 mathematics 以及 computational biology 方向 (目前系里也有许多老师在做这块)2020 年系里决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进行更多的工学、医学交叉,因此改名为 Department of Computational Medicine 并引进大量 AI for medicine / AI for healthcare / AI genomics 方向的导师,其中不少导师拥有 CompMed 和 CS 的双聘任。不过目前 CompMed 的 PhD 项目仍然叫 Biomathematics PhD Program。
在导师选择上 CompMed 允许 rotation,即 PhD 的前两年可以在多个教授的实验室里 rotation,博二结束时再确定最终导师 (但如果一入学就有意向导师也可以直接进组),同时系里保证前两年的 fellowship。目前系里有 23 名在读博士生 (比 faculty 数量还少 10 个!),其中一半为中国人但大多为海本 / 海硕 ,个人认为这也是因为陆本同学很少知道有这个项目😂。毕业要求修满 18 门课 / 72 学分,相比其他 PhD 项目课程量会高 3-5 门左右,这也是由于交叉学科需要从各个学科汲取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官网查看 curriculum。
在面试与录取上,CompMed 每年几乎都只会发少于 10 封 offer (25fall 发了 9 封) 且属于非常强 committee 的项目。25fall 申请人需要和 4 位不同的教授进行各 15-20 分钟的一对一面试,据我观测系里会尽可能安排方向相近的导师来面试。我们也可以提出想要来面试自己的导师 ,但系里不保证该教授一定会参与面试。面试形式整体是比较 chill 的 chat,并未要求使用 slides,问到的问题也属于常规问题。由于是 rotation 制项目,导师在面试时也会向我们介绍自己的 lab,也都非常友好。其中一位导师问到我为什么要申 UCLA 时,我说部分是因为喜欢 Kobe(成分查询🤣),他甚至还花了两三分钟来跟我讲他家旁边的 Kobe 纪念墙哈哈哈哈哈。
此外,我感觉系里的录取会更在意研究方向是否 match 而不是背景是否强,据我所知有一位 UCLA MSECE 的 NLP / AI4Science 方向同学哪怕拿了三封 LA 教授的推荐信也并没有最终录取,甚至没有进面试。因此我们学校生物系、生医工和计系做 AI 交叉方向的同学申请这个项目是相对合适的。虽然 CompMed 每年发的 offer 极少,美国医学院项目录取内地学生的 bar 也极高,但相比于 UCLA CS PhD 每年的卷王申请绞肉机或许也是一种曲线救国渠道?
关于美硕、港硕博、新硕
这部分我的申请经验并不丰富,只能说有所接触,因此集中在一块来分享 😃
美硕
前面的内容里也穿插了一部分我硕士申请的心得,大家可以爬楼查看。虽然美硕申请也有不少「玄学」的成分在 (如 USC MSCS 项目就是不待见南科大学生),但相比起美博来说风险还是可控太多。对于 cs 方向的硕士项目,高 GPA 高托福高 GRE 再加上两三段科研经历、推荐信里没有黑推基本上就可以申上还不错的项目了,20 级也有无海外经历无论文发表靠着本系导师强推申上斯坦福硕的系第一选手。硕士项目的定位区间一般来说是比较准确的,大家可以结合飞跃手册上其他申硕学长学姐的帖子以及 教授选择与申请梯度 里提到的内容来完成自己的选校。cs 项目一般在规定的 ddl 前不存在早交早占位的现象,但需要注意项目是否有 early round deadline。交完申请后基本上就可以开摆等 offer 了,只有少部分项目需要面试。
CS 方向有几个比较出名的科研导向硕士,如 UIUC MSCS 和 UW Madison 的 MSCS,这类项目的申请标准和难度可以按照对应系 PhD 录取难度来考量,属于读博前的跳板项目。值得一提的是,UIUC MSCS 的录取和 PhD 是同一个 pool,且录取人数比 UIUC CS PhD 还少!这类学校往往也会有对应的 cs 就业导向硕士 (Professional Master),大家在申请的时候不要弄混了。
港硕博、新硕
香港的硕博讲究一个早申早占坑。港三所的授课硕对于南科大计系的同学们来说最大的难点不是 bar 太高而是交太晚。24fall 港中文的 MSCS 就出现十月中已经招满但申请通道没有关闭导致后面所有申请人提交申请只是在浪费申请费的情况😅😅😅。我认为计系所有 GPA3.5+都可以申请港三所的授课硕,3.7+的同学只要语言成绩满足几乎可以当作保底,只不过得尽量在九月底前提交申请。
港博 (和新加坡博) 的竞争同样也非常激烈,因为这是国防七子无法赴北美深造的卷王们厮杀的主战场。不过南科大计系的老师们大多都有港新两地的 connection,如果计划想要去读博可以在大三下就开始着手联系,报名大三暑假举办的夏令营也是拿到 offer 的途径。据我了解港大、港理、港科的 CS / ECE PhD 录取是强 professor 制,港中文则是强 committee 制。Offer 大多会在九月十月发放,晚申捡漏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我个人建议大家不要太相信香港老师的口头 offer(除非有强 connection),我自身就有给了口头 offer 被鸽掉的经历。
除了授课硕和博,港校也有偏向科研的 Mphil 项目,这类项目的 bar 通常也比 PhD 高,是非常优质的 PhD 跳板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港校硕博 offer 的 accept 时间非常短,授课硕需要尽早交留位费才能稳住 offer 名额,PhD 和 Mphil 项目据我了解拿到 offer 后只有两周时间决定是否要接。想要拿香港项目作为美国保底的同学们要留意时间节点。
比起香港授课硕早早被申满,新加坡的授课硕通常时间较为宽裕。我所申请的 NTU MSAI 项目在 11 月才开放申请,发出 offer 的时间在次年 3 月底 4 月初左右,也并不需要 GRE 和推荐信,相对来说更适合作为保底备选。新加坡的大多数硕博项目是刚需 319+或 320+的 GRE 成绩的,这点大家在选择项目的时候也需要仔细查看。
关于申请与科研
这段大抵是一个没被社会毒打的理想主义者的空中楼阁之言,但若你还没有完全把科研当作实现目标的工具、对纯粹的科研本身还有一些质朴的追求,不妨看看这段话 😃
我一直觉得申请的这些 tricks 其实蛮无聊的,很多都是功利性强的小心机小把戏,与个人能力的提升无关。可偏偏这些小心机又是我们想要进入理想项目所必须要了解的。一旦确立了海外申请的目标之后所有的行为就像绞尽脑汁机关算尽的内卷,目的明确、拼尽全力的让自己在人堆成的 pool 里努力爬高一点。我认为自己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科研都是「申请导向」:找时下热门的 topics、尽可能快的做出结果并投稿、力求在简历里多添上一笔。..... 私以为这种行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科研本身的意义和初心。我也衷心希望大家能在科研的过程中找到那份「我做的东西有可能改变世界」的简单、纯真的快乐;也希望大家能在上岸后的科研生涯里能够真正潜心去钻研 impactful 的工作,而不是变成纯粹的 paper machine。尽管读博期间的 publication 确乎是我们未来找实习、找工作、找教职的关键,但我仍然希望大家在追逐现实生活的成功以外,能意识到作为「科研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并在未来对学校、对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Q&A 环节
如果大家对本帖中的内容有任何的疑问、勘误或是想咨询更多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欢迎通过帖子开头的邮箱和 QQ 联系我。我会定期整理大家的问题并把回复 po 在这里🤗
关于暑课项目认证学分以及线下套磁
目前有部分暑期课程项目是可以提供学分认证的(如 UCSD 和 UCD),想要尽早修完学分的同学可以考虑参加这类项目来快速刷课。但我目前尚未听说暑课成绩单能够作为申请加分项的案例,部分教授会认为仅有 6 周左右的暑期课程学不到什么内容因此也无关紧要。不过如果你所在专业的暑课项目提供修习 master-level / PhD-level 的某些专业课,且上过这些课可以作为申请加分项的话不妨可以考虑报名试试。但对于计系的同学们来说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毕竟绝大多数学校计系 graduate-level 的课程并不会对 research 有什么帮助(((
关于“暑课项目是否能成为套磁 intern 的捷径”,我并不能打包票。线下去到校园里确实更容易“和教授说上话”,但能否套磁成功首先还在于自身的背景是否过硬。此外暑课签证到期后能否回国转线上 intern 或者要教授为你额外申请 J 签留在美国继续研究也并不能保证。不过这也的确是一种额外且可行的思路,如果你的 intern 套磁邮件都石沉大海,或许这也可以成为你的备选方案:P
to be continue...
申请幕后故事
感谢你看到这里,还愿意花一些时间来听听我自己的申请季故事。
由于一系列主观与客观的因素,我在 24Fall 的申请季中遭遇了自认为与我的背景完全不匹配的结果滑铁卢,最终迫使我决定了 GAP 再战一年。我将在下面简单复盘那些在 24Fall 没能发现、没能抓住的机会,以及一年后的 25Fall 我在规划、选择上的改变,希望能给大家的申请提供一些启发。
圣母的半年
我的大三下面临着大多数 AI 方向申请人都会焦头烂额的问题:没有 paper。在当下这个 AI 方向有两三篇文章约等于没有文章的大环境下,这将导致我有概率直接失去读 PhD 的机会。因此我将自己近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科研之中,但却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申请前期套磁暑研、找长期科研的相关准备上。在大三上我基于「给家里省点钱」的出发点,拿到了圣母的大四上学期交换资格,因此本着「在一个学校搞一段长时间的深入科研更好」的想法,我报名并拿到了 iSURE 的暑研资格,还顺利得到了跟我方向高度契合的科研 topic: Deep Learning for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尽管当时拿到这个长达半年的科研机会让我非常开心,但事后回望这的确是我 24Fall 所做的最失败的选择,直接导致我失去了很多可能的机会。
iSURE 开始的前两周我还在忙自己 MICCAI workshop 的投稿工作,虽然人已经在 ND 了但无暇参与到项目中。但彼时我已经注意到了些许不对劲——老板的个人网站中并没有写当前学生的情况,可目前组里最年轻的学生竟然已经博四了,其余的几位都在六年级以上——这意味着导师已经三年没有招生,而且会卡毕业。后续和组里学长学姐的深入交流进一步佐证了我的判断,也几乎宣判了我将极难在他手下产出高质量的一作文章。万般无奈下我只能选择先帮着 ND 组里学长的项目,并重新联系南科大的导师,争取在申请前再投出一篇自己的文章。我也尝试了联系圣母其他和我领域相关的教授合作科研,但都因为多种因素未能成功。这意味着我原先所计划的半年深入科研完全泡汤,也让我失去了拿到科研强推、优质 return offer 的可能。彼时我一度慎重的考虑过如果 MICCAI workshop 不中就在大四上去考 GRE 和托福转战硕士的想法。
24Fall 申请前的面试们
23 年 8 月底我所投的两篇文章都顺利中稿,虽然只是 workshop paper 但却也是自己的第一篇文章,也让自己有了申 PhD 的筹码。于是我从九月就开始大规模的套磁导师与组内的 PhD,并先后顺利获得了 HKUST、UNC 和 Northwestern 的面试。其中 UNC 和 Northwestern 的老师都在十月的面试后表示对我印象深刻、鼓励申请,也算是给自己吃下了一记定心丸、*
比较难绷的还是 HKUST 的面试,导师在 9 月底进行第一次面试后表示对我的 project 非常 impressive,但还想考察一下我 lead 一个项目的能力,说我可以把近期在做的项目进展每两周发给 ta 看看,ta 不需要我在 author list 上加 ta 的名字,只是单纯考察我的能力,考察一个月后会再跟我聊。于是我就每两周把我的手头上的项目进展整理成 markdown 发给 ta,并在文章投稿 ISBI 后约了第二次 chat。【⚠⚠⚠ 需要警醒大家的是这种行为是非常非常有风险的,很可能有被学术剽窃的风险,大家面对套磁导师的这类要求一定要慎之又慎 ⚠⚠⚠】第二次面试时 ta 表示我很优秀,愿意给我口头 offer,但由于 funding 不确定问我愿不愿意申请 Mphil 项目,这样 ta 的资金会更宽裕一些,并承诺在十一月底 funding 结果下来之后告诉我是申 Mphil 还是 PhD。我在面试时直接表示乐意申 Mphil,并强调我只是想在 ta 的指导下做科研,是什么学位并无所谓 (太舔狗了🤡) 但是二面之后这个导师就直接消失了,即使到了十一月底也完全不回复我的所有邮件。最后我托组里的一名 PhD 去帮我询问了录取情况,得知导师说没 funding 招不了生表示抱歉 (fun part 是后面我发现该老师 24Fall 招了 3 名 PhD😅) 自此我对于 HKUST 的申请只能作罢。
此事也算是败光了我个人对港校的好感,因此在 25Fall 的申请中我也并没有申请任何港校的项目。
我仍坚信我所遭遇的情况仅仅只是个例,港校仍然有许多对科研有热情、有担当的教授。我分享这段经历并无劝退大家申请港校的意思,只是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给大家提个醒 😃
艰难的选校
尽管在 24Fall 申请时我已经有两篇一作文章发表、一篇一作文章在投,但由于导师在十月下旬说仅给 6 封推荐信,这使得选校变得非常困难。当时在推荐信数量和「申博也最好申保底校」的想法驱使下,我放弃了申请获得积极回复的 USC 刚入职 AP 以及 UT Austin。考虑到仅申 6 所 PhD 院校的高风险、大四上文章投稿完已是 11 月末来不及备考托福,我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拿着 7.0 的雅思和不到 320 的 GRE 去申请了一些硕士项目。为了凑够这么多项目的推荐信,我只得去找圣母老板要了科研推,并额外要了一封圣母的课程推 (特别鸣谢 Xiangliang Zhang 老师对我申请的帮助!) 回国后在摆烂和补考托福上纠结了许久,最终还是在一月底考完了托福并补交给了申请的所有项目。
24Fall 没拿到、没接的 Offer 们
Northwestern ECE PhD
西北的老板在一月就已经邮件承诺给了口头 offer,得知消息时整个人的压力都被释放了。可自此之后正式 Offer 迟迟不下,小红书和地里也没有拿到 offer 的 dp,让我隐约感觉到有些奇怪。直到 2 月底 ECE 里认识的学长说系里已经发了 campus visit 的邮件 (一般是拿到 offer 或即将拿 offer 的人会收到邀请),但参加的人里没有国际生。我当时也多次跟老板反应过相关情况,但老板一直回复 don't worry, I‘ve sent your offer to the department,只能自我安慰是还没有给国际生发 offer。
时间来到三月中旬,我仍然没有收到正式 offer 的消息,这次我直接询问了系秘为什么老板提交的 offer 还没有下发,却从系秘处得知老板还没有跟系里说要招谁。.. 于是又一次向老板反应情况,老板也察觉到了不对于是说要去和系里 battle。然而紧张焦虑的等待并没有换来理想的结果,老板最后回邮件说因为系里今年给 PhD 涨工资 funding 不够,只能从原本要录的 42 名学生里选出 24 人录取 (几乎没有国际生被录而后我也得知由于老板在 ECE 是兼职没有 tenure,招生权不够只能通过系里的其他有 tenure 的老师来招。由于缩招所以其他老师也只能优先保证录自己的学生,导致最终我的 offer 被砍。
老板最后也询问我是否愿意 wait for next year,他在 BME 有 tenure 会从 BME 招我。我也借此机会询问是否能先在他组里 RA 一年再申请,毕竟可以有机会增加产出+拿科研推+return offer。得到肯定回复后我也坚定了 GAP 的想法。
UNC BME PhD
UNC 的老师在三月初重新约了一次 formal interview,并邀请了另外一位教授来一同面试。面试中我所套磁的教授表示由于 funding issue 需要和一起来面试我的那位教授 co-advise 我,我也需要兼顾另一位教授的课题,并说他们已经决定给我 offer,只要我答应最终能去正式 offer 第二天就能发下来。虽然当时西北的沉寂和其他学校陆续给的拒信让我犹豫了一丝,但考虑到合作教授的 topic 与我相差太大学习成本太高,最终还是拒绝了这封 offer。
ND CS PhD
ND 最初其实并不在我的申请 list 里,因为我并不想回到暑研的课题组中。但四月初我出于礼貌还是跟 ND 老板汇报了一下自己的申请情况。他当即表示自己刚拿到 funding 还缺学生,虽然我没有交申请但是他可以让系里给我开权限,只要我能在一周内补齐材料提交申请正式 offer 马上就能下来。我还是出于个人体验的考量没有接下这份邀请。
NYU Courant MSCS & NTU MSAI
NTU MSAI 是我的保底项目,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大概能拿到,但想到读这个项目几乎等同于直接就业,还是没有选择接。NYU Courant MSCS 的确是一份诱惑力极强的意外之喜,在我已知的范围内 24Fall 我应该是全南科大唯一拿到该项目 offer 的学生,该项目两年的时长、转博的可能性、纽约的地理位置以及 NYU CS 的 reputation 都非常非常好。不过 Courant 并没有做 AI for Healthcare 方向的 PI,加上在曼哈顿读两年所将产生的开销还是打消了我接这份 offer 的想法。
25Fall
24Fall 的失利加上西北老板提供的 RA 机会让我选择了 GAP。回顾整个 24Fall,我认为最大的败笔就是没有做出合适的选择导致错失科研强推,以及 timeline 规划上的不合理。意识到这些问题后,25Fall 反而变得简单了:RA 攒够科研强推、尽早要推荐信尽早写文书、以及更加优化的 PI 选择策略。这些经验都已经在上文跟大家有所分享。恰好家里联系到的中介能提供另一份 Stanford Postdoc 团队 RA 的机会,虽然并不是在职的教授,但本着凑够三封科研强推的出发点,我也选择接下了这个机会,同时打两份工。
由于 Stanford 这边是意在冲 CNS 等期刊的工作,团队较大且周期较长,workload 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大,我也得以能把更多的心思投入到西北组里我自己的项目中,并成功在申请前把这份工作投稿到了 CVPR 2025 (虽然最后惨遭拒稿🤣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 25Fall 我有了更丰富的选校渠道、也让两位 RA 老板向我推荐了 connection 里一些熟悉的老师,但 25Fall 我的套磁回复率却远不如 24Fall,仅获得了 UCLA 的刚入职新 AP 导师回复,不得不感慨 PhD 申请的玄学。不过 LA 的导师恰恰就是我整个申请季最想去的课题组,最终也成功拿到了 offer,只能说缘分真的是申请里最捉摸不定也最重要的因素啊!
相比 24Fall 我在十一月投稿完文章后才匆匆开始写文书和推荐信,25Fall 吸取教训的我从九月底就开始构思 SOP 和撰写推荐信大纲。提前的规划也让我的第二个申请季从容了许多,也留出了更多的时间来打磨文书和简历。
今年最大的 X 因素大概就是川普上台后对科研 funding 的一系列政策了。有趣的是去年西北缩招时我还在安慰自己这只是偶然个例,没想到今年所有学校都猛猛缩招😂许多 PhD program 都缩招了一半以上,甚至还有撤回正式 offer 的情况发生。在这种大背景下能从 applicant pool 里杀出,拿到今年录取率均小于 10%的 UCLA CompMed 和 Northwestern BME PhD offer,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坚持和付出了吧 😃
也许是运气的好坏总是守恒,今年发给我 offer 的两个老师都是非常非常 nice 的人,其中西北的更是 RA return offer。两个 offer 对于我来说都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和吸引力,是我申请季里最想去的两所学校。不过在经过了地理位置和个人因素的重重纠结后,最终还是决定接下 UCLA 的 offer。在跟西北老师沟通过我的决定后,老师写了长长的邮件表示对我的感谢、理解与支持,非常非常的感激😭😭😭
最后的最后,在这两个漫长的申请季中有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仍然是我自己,我的身边仍有许多人的支持。在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回望来时路,惊觉只剩下了浓浓的感激之情。感谢父母对我每一个决策的理解、感谢南科大里的 SFLS 挚友以及计系好队友们的支持、感谢曾在我科研和申请上对我帮助至多的学长学姐们、感谢引领我踏入科研大门的几位老师们、也感谢李婉婷同学一直以来的陪伴和支持🥰。衷心祝愿每一位看到这里的同学都能得偿所愿、心想事成!
🌟 Keep us where the light is 🌟